文博展讯丨北京八月这些文博展览持续进行中
2024-06-11 本站作者 【 字体:大 中 小 】
【编者按】为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更好服务人民美好生活,助力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北京文博”公众号在此推介近期北京地区各项正在开放的展览信息,便于广大观众及时、准确了解博物馆展览情况。
此外,您可订阅上方“2023年北京地区博物馆展讯和社教活动信息”合集了解当月新展、社教活动信息。
友情提示:参观前请按各馆要求进行预约,自觉维护参观秩序,关注天气变化,合理安排出行。
展览简介:本次展览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与国家博物馆联合策划,共展出超过220件(套)文物,结合各类场景还原和多媒体技术手段,生动展现近百年来中国在古人类学、旧石器考古学和古 DNA 研究等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全面讲述人类从猿到人的百万年活动历程,系统阐释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根系和文明流变。
展览分为4个单元,“物竞天择”以古脊椎动物演变历程展现生物多样性及与环境的依存关系;矗立东方”以元谋人、蓝田人、泥河湾、北京人等重要发现展示中国直立人的演变形态;“智慧灵长”展现具有承上启下意义的智人的发展历程;“现代之路”借助基因组数据成果,展示现代人的直系祖先,即早期现代人的演变格局。
展览汇集多件重要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化石标本,如中国最早发现的海生爬行动物化石“胡氏贵州龙”化石、中国最早的直立人“元谋人”的牙齿等。2022年最新发现的“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也将亮相展厅,其距今约100万年,是欧亚内陆迄今发现的同时代最为完整的古人类头骨化石,对实证我国百万年人类史有重大意义。
展览介绍:本次展览聚焦福建省安溪县,共呈现超过160件(套)展品,涵盖瓷器、竹器、金属器、藤器、乐器、水晶器、服饰、书法和文献等类别,系统展示安溪的历史文化、艺术创造和民俗风情,帮助参观者感受「乡村振兴」的丰富内涵和战略意义。
本次展览重点介绍安溪的茶产业和藤铁产业。安溪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特别适宜茶树生长。安溪为中国茶业发展作出了三项重要贡献:创制乌龙茶、发现铁观音、发明茶树「短穗扦插」无性繁育技术。2022年安溪全县茶园面积达60万亩,茶叶总产量6.2万吨,涉茶总产值320亿元。
安溪的藤铁工艺产业起源于竹藤编技艺,其发展历经「竹编——竹藤编——藤铁工艺——家居工艺」四个阶段,从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技艺,发展为造福百姓的民生支柱产业,远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2年安溪县藤铁行业总产值达到265亿元,出易额占全国三分之一。
展览简介:本次展览共展出新疆历史文物209件(套),其中一级文物达52件(套),涵盖彩陶、青铜器、玉器、金器、木器、锦绣服饰、毛罽(jì)氍(qú)毹(shū)、简牍文书、绘画雕塑、印章钱币、碑铭刻石等品类,以文物讲述新疆历史文化故事,展现千百年来各民族共生共融的生活画卷。
展览分为4个部分,“亘古悠长”“万里同文”主要呈现新疆的历史,“互鉴融通”展现丝绸之路上文化的交流互鉴,“交相辉映”体现新疆文化和中原文化之间血脉相连、息息相通的关系。重点展品包括典型欧亚草原风格的虎纹圆形金牌饰、我国迄今发现时代最早的箜篌实物、中国已知最早的纸质户籍文书《高昌郡高宁县都乡安邑里籍》,以及八龙纹金带扣、铜武士俑、人首微笑牛头陶饮器等。
展览简介:本次展览是国家博物馆推进智慧博物馆建设的最新尝试,依托馆汉错金银云纹铜犀尊打造集三维数据采集、数据融合、互动展示、活化利用、环境监测于一体的智慧展厅,以此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
西汉错金银云纹铜犀尊是国家博物馆藏代表性文物,具有高度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科技价值和时代价值。一方面,犀尊细致入微的写实主义造型风格、繁复华丽的云纹纹饰充分反映中国古代独特的审美情操;极尽工巧的错金银工艺、科学准确的合金比例与铸造技艺则处处展现着古代工匠的超凡智慧;另一方面,犀尊的出土佐证了今天濒临灭绝的犀牛曾经在中华大地广泛生存,提醒着人们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重要意义。
展览简介:“心影传神——乌菲齐美术馆藏大师自画像展”展览拟于2023年4月26日至9月10日于国家博物馆举办。乌菲齐美术馆被誉为“文艺复兴艺术宝库”,蜚声海外,藏有全球最精彩的自画像收藏。该展览包含50件来自乌菲齐美术馆馆藏的名家自画像作品,作者包括拉斐尔、提香、伦勃朗等西方艺术史上最著名的大师。作品时间横跨16—21世纪,通过展现艺术史上的名家自画像为线索,呈现艺术世界与艺术家自我认知的历史变革。展览同时作为“中国和意大利文化和旅游年”的闭幕项目,见证着中意友谊绵长。
展览简介:本次展览是国内首次大规模集中展示茶文化典籍的展览,从典籍的视角出发,全面展示中国茶文化,让观众可以在珍贵典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里“品”茶香书韵,共赴一场“茶”与“书”之约。
展览共分为“茶之源”“茶之饮”“茶之道”“茶之政”“茶之路”五个单元。其中“茶之道”重点介绍数千年来中国在“茶”中积累的丰富的精神体悟,深入到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等诸多领域,如苏轼利用多种形式的著作记录茶史并亲自参与茶事、诗僧皎然阐述茶道、李清照与赵明诚“赌书消得泼茶香”、陆游一生与茶相伴等这些耳熟能详的人物与故事,历代广为流传的与“茶”相关的典故,让观众领略到以茶敬客、以茶敦亲、以茶睦邻、以茶结友的人文精神。
展览简介:展览汇聚了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特区、北京艺术博物馆、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等多家文博单位 116件明代文物,以皇廷重器为主,萃集器物、书画、织绣、首饰、竹木器物等各种类型文物,既有明代鼎盛时期的青花瓷,又有精致罕见的御用工艺品,均为馆藏珍品。展览以定陵发掘的文物为展示主体,其中重点展品包括万历金翼善冠、青花云龙纹大缸、大碌带、三彩瓷觚等。展览围绕明神宗朱翊钧在位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涵盖明代王侯宫廷礼仪、宫苑雅事、政治活动、民族关系、外交贸易等面向,带领观众穿越六百年的历史长河,通过万历这扇窗来了解明朝的历史和文化,从而一窥当时世界上唯一一个超级大国的内部变迁以及其与世界的互动。以万历在位的四十八年为原点,将明朝在政治、经济、外贸、文化、艺术上的成就发散展现,在欣赏明朝审美意境的同时,了解明朝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感受宏伟壮阔的大明风华与王朝落幕的宿命之感。
展览简介:展览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敦煌研究院、甘肃简牍博物馆、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联合主办,共分为“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遗书”“明清档案”四个专题。殷商甲骨文、居延汉简、敦煌遗书、明清内阁大库档案是上世纪初中国学术的“四大发现”。“四大发现”的相关文物,有的收藏于国家图书馆,有的收藏于各地博物馆、研究院,还有的收藏于相关档案保管机构。本次展览首次将分藏于各处的四大文献荟萃一堂,展出面积近3000平米,集中了甲骨、简牍、敦煌遗书、明清档案等多种类型的珍贵文物文献共249种,382件,也是目前为止“四大发现”文物最大规模的展览。
与此同时,国家图书馆和京港地铁合作的M地铁·图书馆项目推出“探寻文明的印迹”专题活动。乘客从国家图书馆地铁站E口内进入展区,可以看到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遗书、明清档案四个主题的文物仿制品11种,与展区中大幅文物海报相互辉映,为乘客带来便捷的观展体验。
展览开展后,为进一步扩大宣传效果,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图书馆将通过直播活动、线上展览等方式增进与观众的互动;联合字节跳动公益共同开发该展览“线上超现实看展体验项目——古籍寻游记”,选取重要展品近30件,利用VR技术并配合相关硬件,生动讲述展品故事,将文物陈展与VR技术深度结合,借助虚拟现实技术让古籍“活起来”。
展览简介:“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鲁迅又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先生对于“路”的诠释也体现了他们那一代人虽生逢乱世,艰难求生,但仍能披荆斩棘,勇往前行的斗争和前行,打破重重铁屋,探索救国拯民的方向和道路,这种生而无畏的斗争精神,这种甘于奉献的“孺子牛”精神,也是整个展览主要向观众传达的内容。
整个展览按照鲁迅先生一生的足迹,从出生地绍兴到南京求学,东渡日本,到回国后绍兴、南京和北京,然后南下厦门、广州,终于上海。尤其是鲁迅在北京时期,结合北京鲁迅博物馆旧居和馆藏的特色,增加了不少内容,对鲁迅在北京的工作生活足迹都有涉及,是展览的一个亮点。
展览简介:本次展览是北京自然博物馆更名为国家自然博物馆后的首个展览,展出逾100件馆藏国内外珍稀的动植物、古生物标本,结合档案资料,梳理博物馆建馆72年来的发展历程,突出博物馆在自然科学科研、科普领域的成就与贡献。部分文字和视频资料为首次展出。
展览划分4个单元。第一单元展示中央自然博物馆筹备时期从无到有的藏品逐步累积过程;第二单元介绍定名北京自然博物馆之后较长时间里的发展状况和主要成果,这一时期馆藏形成一定规模,特别是一批重要的珍稀标本入藏,为博物馆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第三单元讲述2008年博物馆入选国家首批一级博物馆后,在科研、展览、科普等领域的成就;最后一单元介绍国家自然博物馆新馆址规划的位置所在。
展览简介:树木对于人类的生存、繁衍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境内分布的树木种类约有4600种,是全球树木种类第六多的国家。本次展览将呈现超过110件展品,多角度解读中国树木文化,呼吁参观者关注自然生态。展览分为四个部分,“识木”介绍与树木有关的科学知识,追溯数亿年前最早树木的出现,了解树木的种类和树干的结构特征;“用木”讲述从古至今人们对树木的应用,例如制造武器、建筑、工具、生活用品和药物等。“崇木”部分探索中华民族对树木的崇尚,呈现与“木”有关的汉字、木刻版画、木雕艺术品、木制乐器等;展览最后一部分“惜木”展示树木的重要性,介绍我国对森林和树木的保护措施。
展览简介:主题展览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为主题,总面积6700平方米,展出照片1170幅,文物2834件。主要内容分为中国局部抗战、全民族抗战、中流砥柱、日军暴行、东方主战场、得道多助、伟大胜利、铭记历史八个部分。全景式展现了全国各民族、各阶级、各党派、各社会团体、各界爱国人士、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英勇抗战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光辉历史,同时也展现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的大力支持。突出展示了中国在抗战中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坚持用史实说话,用事实说话,用珍贵详实的历史文物、照片及视频材料,直观形象地展现中华民族14年抗战的光辉历史。注重讲好故事,深入挖掘真实感人的抗战故事,深刻生动地宣传阐释伟大的抗战精神。
展览简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将家庭作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就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家庭文明建设,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中华好家风”主题展览由全国妇联主办,全国妇联家庭和儿童工作部、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承办。展览由“先贤家风”“红色家风”“时代新风”“新时代家风建设成果展示”四部分组成。通过200余张图片、60多件实物,全景展示古代先贤名士的优秀传统家风,老一辈革命家和先进模范人物的红色家风,当代最美家庭的时代新风,以及新时代家风建设的主要成果,切实讲好中国故事、中国故事和新时代故事,用心用情唱响时代主旋律。展览通过场景、互动游戏、点播视频、动画影片等多种展示手段,打造沉浸式观展体验,设立“书香飘万家”亲子阅读书屋,营造舒适温馨的参观氛围,增强展览的趣味性与互动性。
展览简介:古代称做官的人为“仕”,“仕女”即为官宦人家的妇女,也泛指中上层社会的妇女,这些历史和传说中的女性人物成为了绘画及工艺美术的常用题材,形成了人物画创作中的独立一科——仕女画。仕女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据西汉刘向《说苑》记载:“齐敬君者,善画。齐王起九重台,召敬君画之,敬君久不得归,思其妻,乃画其妻对之。”这是文献记载中最早的美女图,但未见实物。到了宋代,“仕女”一词开始出现于画论、画史著作中。宋代以后,“仕女”、“仕女画”一词已成为约定俗成的称呼,也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画作。及至清代康乾盛世,中国传统仕女画也带上了文人画气质。到了清末民国,仕女人物画无可避免地开始向近现代过渡,为仕女画带来了新的风貌。此次为大家带来的嘉兴博物馆藏仕女画作品,包含众多名家之作,既展现了女性的美好气质,也展示了古代女性的生活图景。
展览简介:5月18日,由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中国法院博物馆主办的“法安天下德润人心——人民法院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就展”在中国法院博物馆正式开展。展览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展现人民法院在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彰显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治理成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力量、道德滋养。
展览全面总结人民法院司法审判工作在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措施成效、经验成果。分为加强司法保障助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提升司法服务助力建设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强化司法引领弘扬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精神三个版块,全景展示人民法院在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良法善治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展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典型案例进行系统梳理、分类,通过文字介绍、实物展出、展板图片、新闻视频、漫画诠释、现场互动等方式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涵以及人民法院如何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释法说理。展览深度挖掘案例资源,通过法官说法、专家解读、实物展览、举办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现场教学课等形式,将法治宣传与爱国主义教育、社会风尚引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深度融合,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凝聚社会共识的强大精神动力。
展览简介:中国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其“师法自然”的诗情画意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是“世界园林三大体系”之一,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精湛的造园技艺享誉世界。此次摄影展,旨在展示中国园林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多元的功能、辉煌的成就、深远的影响,弘扬传统园林文化,展现园林艺术魅力,从摄影艺术的角度解读中国园林,见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展览简介:展览通过74件套文物展品阐释古代文人的园居生活,传达其以物明志,依物传情的精神追求。展览以明代文震亨《长物志》中的园居生活美学为立意切入点,对晚明士大夫造园思想及技艺进行深入挖掘探究,进而展现出明代审美标准对当今生活美学和审美标准的影响,让观众通过展览了解书中关于古人园居生活美学的审美雅趣和崇古尚古的简朴之风。
展览简介:中国园林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以园林为主题的国家级博物馆,以“中国园林——我们的理想家园”为建馆理念。十年来,我馆依托中国园林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深厚的园林文化内涵,先后推出各类展览百余项,累计接待观众500余万人次。成功获评国家二级博物馆和国家4A级旅游景区。藏品征集总数量达到7000余件套。科普活动类型多样内容丰富,科研成果不断积累丰富,数字化建设不断做深做实。建馆十年来,中国园林博物馆不仅成为观众认识和了解中国园林文化的窗口,更是园林文物保护、园林文化研究和园林科普教育的重要殿堂。
恰逢建馆十周年之际,特别推出“中国园林博物馆开放运行十周年回顾展”,全面回顾梳理建馆十年来的发展历程和重要大事记,重点展出各个阶段所取得的突出成果和亮点成绩,以及中国园林博物馆对社会做出的重要贡献。
展览简介:中国素有“衣冠王国”之美誉,展览从服饰视角,向公众充分展示各民族女性共同创造的灿烂服饰文化。通过百余件传统服饰、配饰等展品,来展现中国女性传统民族服饰的多样性和艺术性,表达出各民族女性作为服饰文化创造者和承载者的卓越技艺与智慧,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展览简介: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是国家层面的重要科技活动。2022年4月28日,“巅峰使命”珠峰科考活动全面启动,此次科考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为纪念第二次青藏科考而特别策划此次展览。同时也是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青藏高原可持续发展、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弘扬勇攀高峰的科学家精神。
展览简介:本次展览分“末日浩劫”“见证复苏”“游向世界”“重见天日”四个部分,呈现逾30件化石标本,集中展示中生代早期以巢湖鱼龙为代表的爬行动物重返海洋并开始繁衍生息的历程,向公众介绍巢湖动物群化石的发现、研究、保护及科普工作与成就。
安徽巢湖在距今约2.48亿年的地层中发现了以巢湖龙为特色,伴生原始鱼龙类、鳍龙类、鱼类、菊石、双壳、节肢动物等多门类古生物化石的巢湖动物群。这批化石保存完整,数量丰富,是世界上罕见的早三叠世化石宝库,安徽巢湖因此成为研究海生爬行动物起源和早期演化最重要的地区。
展览简介:中国铁道博物馆正阳门展馆位于北京广场东南角,是由原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改建而成。展馆占地面积2439平方米,建筑面积为9485平方米,展览面积5086平方米。展馆基本陈列为“中国铁路发展史”,分为“蹒跚起步”“步履维艰”“奋发图强”“阔步前行”四部分内容,通过翔实的文物实物、精致的机车车辆模型、立体的铁路全景沙盘、动车组模拟驾驶体验、3D技术等,系统展示了中国铁路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铁路在路网建设、装备变革、技术创新及服务民生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进行了重点展示。
展览简介:展览主要围绕詹天佑先生的生平事迹及智能化京张高铁,通过文字、图片、实物、沙盘及模型,对比新老京张铁路,展示了中国铁路的百年发展。
展览简介:“奋进新征程电影新时代”主题展览聚焦党的十八大以来涌现的电影精品力作,以图像、文字、视频、新媒体等多元展示手法,集中展现了新时代电影发展的精彩篇章。展览分为历史上的“引领者”、时代中的“奋斗者”、苍穹下的“追梦人”、动画里的“中国风”、电影事业新成就以及疫情下的坚守者六大版块,生动呈现新时代电影取得的辉煌成就,放眼未来发展,弘扬“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伟大精神。
展览简介:“京剧电影工程”是在同志亲自倡导、推动下,在中央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在相关部委和相关省市宣传部门及京剧界、电影界的共同参与和积极配合下开展的一项国家级工程,也是弘扬与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京剧文化,展示民族艺术魅力,丰富电影艺术题材中的中国精神、中国气派、中国故事的具有深远意义的举措。
展览简介:2022年,第24届冬奥会冬残奥会胜利举办,举世瞩目,北京成为全球首个“双奥之城”。冬奥会冬残奥会突出的科技、智慧、绿色、节俭的特色,留下了大量宝贵的奥运遗产,蕴含着丰富的文物和文化遗产价值。
为了保护和利用好冬奥文化遗产,讲好“双奥之城”故事,实现冬奥遗产利用效益最大化,让科技奥运走进百姓生活,中国电影博物馆积极发挥国家级电影专业博物馆的平台优势和示范引领作用,联合冬奥会开幕式大屏幕系统提供方利亚德光电股份有限公司在馆内圆厅安装冬奥开幕式鸟巢大屏幕系统。其中,位于圆厅正中的冬奥立面显示屏高24米、宽9.5米;位于圆厅地面的冬奥异形显示屏为695平方米。两者总面积约945平方米,两块大屏幕代表性地重现鸟巢现场布局,观众可在此分享北京冬奥的美好回忆、重温北京冬奥的精彩瞬间。
展览简介:此次展览呈现了闫振铎先生近七十年创作生涯的九十余件作品,包含水墨、油画、岩彩等类型,风格涵盖写实、表现、抽象等样貌。展览以“无界”为主题,对应闫振铎先生的一句感言:“我的创作语言取自自然灵性,创作情感来自生命自觉,无需界定,也不必当下确认。”
闫振铎(1940— )是新时期以来艺术上追求现代形式语言,探索富有个性表现力的代表性艺术家之一。他的画风抒情而具气概,善于在大块平面色彩对比中,表现人对自然的心灵悸动。他注重色块与点、线节奏,在色彩韵律的大关系中,不放弃细节的精致。在当代画家中,他最值得关注的是隐含在画面里的各种结构变化和点、线、面的处理,充分展现了艺术家在抽象和意象之间,在叙事和抒情之间,在形和色,线条韵律和造型空间等关系中,保持一种基于视觉规律的平衡和突破。
展览简介:本展览的展品基础与学术脉络源于1953年由文化部主办的新中国首届“全国民间美术工艺品展览会”。为致敬全国民间美术工艺品展览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经济、教育及文化交流等方面的重要意义与深远影响,展览以“致敬1953”为主标题。展览从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的1000余件套“全国民间美术工艺品展览会”作品中选出170余件套,包含陶瓷、漆器、织绣印染、金属工艺、编织、雕塑、年画、玩具等门类。加之展览说明书、明信片、纪念章及张光宇的设计图、图书文献和研究图表等,共计约200件套展品。展览分为“致敬 1953”、陶瓷、漆器、织绣印染、年画、杂项六个单元,并设“文人趣味与雅俗共赏”“民间造物与吉祥文化”“新中国,新题材”三个独立专题。
展览简介:本次展览试图透过李斛先生的150余件绘画作品,包含水墨、设色、油画、素描和速写等,展现在时代洪流的大背景下,个人的努力与中国绘画的“现代转型”是如何展开的。展览的序章,从自我写照开始,其后分为“视界:从重庆到清华”“范式:从写生到创作”“图真:从生活到艺术”“河山:从山水到风景”四个主要版块,分别从创作观念、创作范式、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山水与河山的转变等四个方面,呈现李斛对中国绘画现代转型的贡献。而“将何之”,原本是李斛先生一张不经意小画的自题,这似乎又可以看作不仅仅是对个人、更是对于时代的发问——中国绘画究竟去向何方?毫无疑问,李斛先生在20世纪中国绘画的现代转型中,在对中国传统艺术与西方经典绘画的共同追寻中,东西兼程,中西合璧,但究竟“将何之”?这一问题我们如今依然要面对。
展览简介:本次展览分为七个单元,分别对应中国古代外销瓷的七个发展阶段,通过逾300件(套)展品完整勾勒出长达一千多年的外销瓷发展历程,深入解读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与成就,探索外销瓷贸易中的文化交融互鉴。
瓷器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最主要的商品。唐代中后期,外销瓷海上贸易达到了第一个高峰,贸易范围远达西亚、中东乃至东非,一条商船可装载数万乃至数十万件瓷器,输出产品主要为长沙窑及越窑的青瓷、北方地区的白瓷和三彩以及广东地区所产青瓷,最主要的外销港口是扬州、明州(宁波)、福州和广州。
展览简介:罗特列克(1864—1901),全名亨利·德·图卢兹·罗特列克,是一位法国贵族,家族地位显赫。罗特列克作为后印象派画家,绘画风格深受印象派画家德加和日本浮世绘艺术的影响,绘画内容取材于生活,善于用简练的笔触和独特的构图组织画面。并且在对画面的重点突出上,比同一时期的梵高更进一步,用最括性的线条,带有浓重主观色彩的表达方式,去夸张地凸显整幅画的主题,从“写实”中脱离出来,打开了艺术的新形式。
浮生巴黎系列作品是罗特列克最全体系的收藏展览,该系列一共收藏了近250幅罗特列克的珍贵作品,其中还包含了一组罗特列克的亲笔信和旧照片,以及两位罗特列克最喜欢的艺术家Aristide Bruant的个人物品和Yvette Guilbert 的信件。此次通过他的个展,仿佛重回19世纪末巴黎的夜晚,寻找当年的蒙马特和红磨坊,跟着艺术家一起体味他如同苦艾酒的一生。
展览介绍:展览通过近70组古罗马时期遗珍,展示古罗马文明之美。展览分为三个主题单元——“美的承继” “生活之美”“美的演绎”。通过近70组古罗马时期遗珍,含雕塑、壁画、青铜器、玻璃器、马赛克等多种艺术品类,展示古罗马文明之美。从这些公元1、2世纪左右的文物中,观众可深入理解古罗马人对美的追求、彼时美的范式、何为戏剧、何为悲剧,并能够以一种对比的视角反观自身文明,对“美”有新的理解和诠释。
本次展览的展品来自意大利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作为全球最重要的考古博物馆之一,拥有全世界范围内最完整的古罗马雕塑与庞贝古城壁画收藏,“古罗马文明之光”是其具有代表性的馆藏主题展。展览最为华彩的部分是多件高大的古罗马雕塑,它们被安置在展厅的各个部分,射灯照亮他们圆润光洁的身体,观众可以从各个角度欣赏到这些雕塑的美。
展览简介:1153年金海陵王迁都燕京,称中都,这标志着北京第一次成为王朝的首都,是北京都城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在建设过程中,金中都引入都城中轴线的理念和范式,奠定北京城市格局基础。现今的北京中轴线公里,是世界上现存最长、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城市轴线之一,被誉为“北京老城的灵魂和脊梁”。
为纪念北京建都870周年,首都博物馆推出“辉煌中轴”展,汇集17家文博单位的53件(组)文物,通过三个单元回溯北京中轴线的历史与传承,阐述中轴线所反映的中国传统政治、哲学、审美、人居环境等观念。
“壮美中轴”展出16米长的中轴线沙盘,配合立体投影技术,立体展示北京中轴线沿线的建筑全貌。“文化中轴”主要以文物来解读北京中轴线的思想源流、历史发展及建筑工艺,揭示北京中轴线交融礼乐、多元共存的文化特征。“永恒中轴”诠释中轴线近代以来的公众化进程和当代的保护工作。
重要展品包括金中都遗址出土的铜坐龙、元大都遗址出土的青花凤首扁壶、从正阳门箭楼正脊取出来的银质压胜宝盒,以及反映清末延禧宫被毁之前格局的烫样等。展览也将陈列征集到的有关“我在中轴线上”的老照片和老物件,增加公众对中轴线及古都北京的深入体验与情感联结。
展览简介:本次展览将呈现超过200件馆藏明清时期文房雅器,从不同层面展示其材质、工艺、装饰之美,带观者品味古代文人的雅致生活和恬静风雅的艺术趣味,领略古代传统技艺及工匠精神。展品中约80%文物为首次公开展出。
展览分为三个单元,第一单元首先介绍文房四宝——笔、墨、纸、砚。文房四宝不仅是古代文人书写、绘画不可缺少的工具,宋代以后也逐渐成为具有鉴赏价值的艺术品。明清时期,文房四宝的制作发展至鼎峰,形成了各自的文化体系和时代风格。
展览简介:中国特有的吉祥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而且形态多样,但目的都是为了祈福,这其中祈寿是最重要的一部分。由追求长寿而衍生出的各种风俗绵延久远,所形成的祝寿文化,在社会和历史上影响甚广。祈寿、祝寿所及的题材亦光怪陆离,上至仙佛,下至鸟兽花木,芸芸万物。本展览精选了北京艺术博物馆与“寿”主题相关的珍贵藏品,用喜闻乐见的方式,分别从祝寿仪式、陈列器皿、穿戴配饰、文房用具、书法绘画等方面呈现人们追求生命的理想期盼以及儒家尊老孝道的传统美德。走出展厅,观众还可以在万寿寺内看到与寿文化相关的植物(银杏树)、祝寿石碑(乾隆皇帝为其母崇庆皇太后六十、七十大寿;光绪为慈禧六十大寿)、建筑上的彩画、构件等装饰,可以说,眼前的万寿寺同时也是这个展览最大的展品。
展览简介:1939年,徐悲鸿携一千余件自己的作品和收藏,先后到新加坡、吉隆坡、槟城、怡保等地举办画展,将所得全部钱款用于救助抗战期间的难民和为国捐躯将士的遗孤。本次展览特别梳理1939至1941年间徐悲鸿远赴南洋筹赈之路,致敬他的家国情怀。
展览将首次公开展出徐悲鸿在圣蒂尼克坦、大吉岭等地创作的人物、风景写生,其他展品包括徐悲鸿最具代表性的《奔马》、为歌颂英勇空军无畏抗敌而作的《神鹰图》、以抗日街头剧为题材的《放下你的鞭子(素描稿)》,以及加尔各答国际大学画展文献资料。
展览简介:展览通过历年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展示金中都的形制布局、社会生活、近畿形胜等内容,力求再现中都气象,挖掘金中都在北京都城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以及对后世北京城发展的深远影响。
展览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营国建城,通过城墙、宫殿、坊巷的考古发掘,复原金中都城市布局。中都城遵循中轴突出、两翼对称的原则,帝王所居之地为全城中心,体现了王者居中的思想,对后世都城布局产生了深远影响。第二部分繁华中都,通过金中都出土文物,展示当时城市生活的繁荣景象。第三部分中都环胜,通过卢沟桥、银山塔林、北海大宁宫等金代历史遗迹,再现金中都的离宫别苑、园林胜地。
展览汇集6家收藏单位180多件(套)文物,有来自金中都遗址的建筑构件,精美绝伦的瓷器,华贵玲珑的金银器、玉器,反映生活的陶器和壁画等等。百余件文物集中展示,形成了关于金中都这座城市的真实印象。由文物见历史,由历史见文化,展现了多元一体、包容宏阔的金代社会图景。
展览简介:中国和尼泊尔隔山相望、比邻而居,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见证了中尼两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此次展览以中国元朝时期由尼泊尔工匠从西藏传入,逐步传播至汉地的藏式佛塔为主要展示内容,通过对现存的藏式佛塔的建筑形制、历史沿革和文化背景的梳理,使观众了解尼泊尔佛塔艺术对中国西藏地区和汉地佛塔建筑的影响。
展览简介:本展览依托白塔寺馆藏新老照片资料及2022年北京白塔文化周 “我与白塔”活动向社会公开征集的白塔和妙应寺老照片,向观众呈现白塔寺从清末民国至今各个时期的历史风貌和文物保护利用成果。
展览简介:2023年是1279年(至元十六年,己卯兔年)白塔落成第62轮生肖纪念,是1753年(乾隆十八年)修塔并二次装藏文物270周年纪念,是1978年乾隆时期珍贵文物出塔45周年纪念。本展览精选首都博物馆馆藏妙应寺白塔出塔文物,解读白塔修缮的历史大背景及原因,展现白塔作为中华民族团结融合、多元一体象征的历史印证。
展览简介:展览形式为环形,展览内容以白塔寺的时代变迁为主线,通过运用多媒体展墙及LEAP MOTION隔空互动装置等数字化展示模块,并结合历史照片、文字、模型、文物实物等手段,全景式地展现白塔寺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为观众呈现一个具有白塔寺鲜明特色的,具备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弘扬祖国统一、民族融合、中外友好交流的精品展览。
展览简介:展览由妙应寺历史影像、历年主要修统计表、文物勘察与施工过程中的新发现、设计目标与设计原则、工程修缮重点、主要文物建筑修缮前后对比等部分组成,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向观众全景展示了妙应寺白塔中路文物建筑修缮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的全过程,增强公众爱护文物的意识,积极助力白塔寺文物古建的保护。
展览简介:大钟寺古钟博物馆常年设有阅古钟林、礼乐回响、质器庄严、妙境梵音、敕建觉生、金火流光、永乐大钟、诗韵钟声、外国钟铃9个展,展出文物展品400余件,形成一部完整的古钟发展历史。整个展览以“古韵钟声”为总主题,阐释“钟”与“声”的特殊关系,彰显“钟”的地位和“声”的韵味。展览以点突破,点动成线,线动成面,形成古钟信息网,内容上互为补充,具有一定的逻辑层次。整个展览分为历史、文化、技术三条主线,形成合理的参观路线,阐释了钟声承载历史、钟声蕴含文化、钟声彰显技术、钟声传播理念几个主题。
本展览遴选大钟寺古钟博物馆藏品的精华,通过觉生寺历史沿革、中国古钟、永乐大钟外国钟铃以及铸造工艺的介绍,讲述钟铃文化的精奧,展示钟铃带给人们的独特魅力,启迪人们关注古代钟铃、关注钟铃背后深厚的历史文化遗产,用真心保护,以行动传承。
展览简介:本次展览汇集国内11家文博单位的逾90件(组)文物,系统讲述汉字及书法的发展历程,揭示汉字的字形与结构、书写载体与工具虽有嬗变,但其蕴含的思维方式、文化特质和审美意趣始终一脉相承,突出汉字承载中华文明、维系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
展览简介:圆明三百年是历史的缩影也是时间的见证,为践行习关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指示,持续提升圆明园爱国主义教育质量水平,圆明园特于西洋楼展览馆举办“劫灰飞尽笃行致远——圆明园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展”。展览分为“美贯中西”、“劫后遗珍”、“西洋残影”和“传承保护”四大展区,旨在为广大游客打造一个能够感受圆明园历史文化、艺术成就的有故事、有温度、有情怀的观展空间。
展览简介: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回顾中国汽车工业70年发展历程,传播中国汽车文化,北京汽车博物馆与北京华汽汽车文化基金会共同举办“从突围到辉煌——中国汽车工业历史专题展”。展览以时间为主线,分为“星火燎原,摸索前行”“突围破局,激情岁月”“重点推动,构建格局”“创新引进,合资合作”“全面勃兴,高质发展”5个单元,以藏品、影像、新技术展品、场景互动、多媒体等多种方式,全面回顾了中国汽车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成长历程,呈现给观众一幅跨越发展的历史长卷。
展览简介: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是革命的山、战斗的山,也是英雄的山、光荣的山。”雄伟的井冈山,连着中国辉煌的历史。永远的井冈山,写满井冈人民的光荣与理想。在这里,中国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锻造和培育了伟大的井冈山精神。展览共分为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4个部分,通过百余幅珍贵的图文资料,展现了革命先辈们对革命理想信念的坚定不移和不懈追求。
展览简介:展览首次展出印度河流域文明彩陶、人偶,北方黑陶文化陶器,古波斯及萨珊王朝印章等。10多年前,它们有幸陆续成为已故收藏家路东之先生的藏品,惜乎一直处于休眠中。为纪念路东之先生创建古陶文明博物馆25周年,古陶文明博物馆携手有关专家,首次在这批藏品中遴选部分精品与观众见面,相信观众和其收藏者当初的心情一样,对这些来自异邦他乡的文明成果怀有同样的兴趣和期待,也让我们再一次感受路东之先生与众不同的眼界和情怀
展览简介:中国陶瓷历久弥新。在漫长的陶瓷发明、发展历史中,陶瓷工艺与技术不断创造着科技、经济、艺术及人文历史等多重价值,最终形成独树一帜的中国古代陶瓷美学。展览着眼于中国古代陶瓷之美,以时间为线索,主要展示自唐代至明清时期代表性陶瓷藏品,在阐述陶瓷发展历史的同时,兼顾展示丰富多彩的制瓷技术、装饰工艺,以及陶瓷的器型、纹饰、颜色等特点。
展览简介:中国古典家具典雅精致,用材考究,工艺精湛,美学成就卓著。展览以明清时期硬木家具藏品为主,以材质作区分进行展示,主要包括古代黄花梨木家具、紫檀家具和红木家具。展馆采用开放式展览形式,以多样的家具藏品打造多个古代居室场景,为观众营造身临其境的观展体验,展厅环境优美典雅。
展览简介:中国古代门窗,集实用与审美于一体的典范,千百年来不断向世人传递着中国古人对生活的信心。展览以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木雕门窗为主要内容,全面阐述古代门窗与建筑的关系和门窗的演变过程,生动展示古代门窗的工艺特点、文化内涵、和美学意义。
展览简介:中国历代工艺,集天下能工巧匠之大成。在古代,手工业不单满足了百姓的物质需求,更重要的是还要满足他们无尽的精神需求。历代文人同工匠一道,思想加手艺,释放出耀眼的光芒。展览着眼于展示中国古代工艺之美、种类之丰富,展出工艺门类包括漆器、百宝嵌、玉器、金银器、铜器、珐琅器等古代工艺精粹,彰显中国古代工艺之光。
展览简介:展览共计展出京作硬木家具文化相关展品300余件,主要展示龙顺成传承160年的悠久历史及京作非遗文化,系统讲述这项技艺的起源与发展、技艺与文化、传承与创新。旨在弘扬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财富,展现中国生活文化内涵,彰显中国气韵、中国审美;传播“京味儿”文化,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相融合,实现传统非遗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展览简介:“赏世界百年名琴,弘扬传承手风琴文化”是本次展览的核心主题。通过展出我馆收藏的上百余台百年世界古董手风琴及相关文物,展示世界名琴制作工艺和手风琴的发展历程。其中更囊括了有我国出产的经典手风琴、手风琴名家用琴等。弘扬手风琴音乐文化,为手风琴爱好者提供品鉴、交流的平台。不定期举办小规模名家演奏会、名家现场指导等活动,丰富首都市民文化生活。
展览简介:此次展览展出了百余位艺术家的合计200余幅作品。当今社会,高度发达的通信技术缩短了人与人的距离,但飞速往来于我们身边的电子信号却也让人们之间的感情交流趋于简单化、程序化,缺少个性特点和人文亲情。举办此次收藏展的初衷是让观众走进展厅,体会和感受作品这种表达和传递感情的传统方式,并通过此次展览培养大众的艺术感知、发挥想象能力。同时利用展览传递友谊,增进交往。
展览简介:展示了历届世界杯中国女足的风采,记录几代中国女足的不懈奋斗与勇敢拼搏,致力于传承中国女足精神、促进足球运动、为实现中国人的足球梦奉献力量!
展览介绍:中国鼻烟壶无与伦比之美,源自康熙皇帝和他影响下的国家文化立场。回顾历史,康雍乾三代帝王,不仅践行而且印证了泱泱中华文明的高尚普世价值。他们师法古代明君圣贤,以家国安好为己任,奋发自强,锐意进取,不拘一格的集纳天下英才,孜孜敏求于中华文化艺术与社会民生的全面进步。
本次展出的中外鼻烟壶精品,不乏系出康熙、雍正、乾隆等历朝 的宫廷艺术巨匠顶峰之作,亦不乏古今中国艺术家、科学家、文化学者、中外匠师等多领域杰出人才的鼎力合作和伟大创造,其中,多件由内廷造办处研制而成的御制鼻烟壶尤显珍贵。
展览介绍:感悟文人心印,触摸书斋之美,鉴察古今之变,践行美好生活。在古代中国,书斋既是文人生息之所,也是天人和、润物无声和孕育东方文明的腹地。依托古代书斋与文人生活中的优秀血脉,把文化遗产智慧变成家国振兴的不二资本,把文人文化的活态建设融入国家文化战略的生态发展举措。本次“书斋与文人之美”的展出,正是试图贯穿文人生活与书斋文化遗存中点滴线索,从感受古代文人生活出发,向着书斋之外所憧憬的新时代目标勇敢行进。
举办单位:北京化工集团易心堂西四连环画艺术空间联合北京荣唐连环画博物馆举办
展览简介:北京荣唐连环画博物馆西四展厅于6月25日起,对外公开展出任率英先生上世纪50年代中期所绘《杨门女将》四条屏。此作保持了任率英先生的一贯作画画风,画风工细,构图严谨,线条优美,色彩绚丽,作品纯净、明朗、质朴、自然,古色古韵。同时在参展之余我们还为到访的游客设置了阅读空间,绘图填色等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欢迎喜爱连环画的朋友们莅临观赏。
展览简介:2023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胜利70周年。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弘扬和光大了中国和人民军队的革命精神。抗美援朝战争不仅奏响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凯歌,而且锻造出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这种精神永远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7月27日,北京荣唐连环画博物馆举办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作战胜利70周年特展,以此纪念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展览简介:展示了各式各样的老相机,很有年代感。记录了京报从1918年创刊到1937年永久休刊的历史。
展览简介:“百年红色报刊”展示中国领导下新闻事业的发展历史,并对北京地区党报的历史进行重点介绍,突出北京作为首都在报业发展中的鲜明特点和历史地位。
展览简介:“邵飘萍生平事迹”重点介绍邵飘萍烈士在创办《京报》、传播马列主义学说、培养新闻人才等方面的生平事迹。
展览简介:“声音总站”为声音艺术博物馆常设展,是声音艺术博物馆主题展输出和展示端口,它像一趟探索声音文化的精神列车。以“老北京声活”“自然声态”“语音”“音乐”“声音是什么”“声音与情感”六个主题为单元展。
声音艺术博物馆常设展虽然每个单元的主题固定,但其内容将会定期更换,保证“声音总站”旅程的景观不断有精彩变化。
展览介绍:“浑然天地间——老甲经典作品回顾第三回”囊括了老甲先生的经典作品45件,既有罕见的山水小品,也有宏大的草原牛马题材,正像著名理论家卲大箴先生所说“老甲的艺术价值,一是创造了一种供人欣赏和品评的新的绘画体格猛烈的冲击了水墨画界沉沉相因的风气;二是用自己的艺术主张与实践响亮的昭示了一种符合艺术原理的观念!”本次展览的VR展厅也将同步上线,让观众在炎热的夏天足不出户也能欣赏大写意艺术!
苹果公司10日在2024年全球开发者大会上推出个人智能系统“苹果智能”。该系统集成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强大功能,可应用于苹果多款产品。
芒种时节农事忙。河南、山西等地麦收陆续进入尾声,湖南、江西一些地方正忙着种稻插秧。北方收麦、南方种稻,收与种紧密相连,南与北交相辉映,中部这片土地上充盈着丰收与希望的气息。
记者10日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获悉,该台抚仙湖太阳观测和研究基地研究人员利用界面区成像光谱仪(IRIS)以及其他望远镜的数据,详细研究了太阳黑子中色球层本影波的精细结构,并在揭示其驱动源方面取得了新进展。此项研究表明,色球层本影波很可能是由声学波驱动的。
《经济参考报》6月11日刊发文章《一个计量单位里的创新力|1毫米精准控制造就机器人巧“手”》。现在,机器人的蛇形3D内窥镜和手术操作臂能够自单孔进入人体,在患者体内进行全方位、大范围的运动,兼顾高负载力和精细操控能力。
在自主自立这一原动力的驱使下,李德仁还带领团队研制了我国天-空-地3S集成的测绘遥感系统,构建了自主可控的国产地理信息技术体系。那时,李德仁团队自主研发的“珞珈二号”卫星获取了河北受灾地区上空的雷达图像,并观测到一处堤防决口。
6月5日,中国商飞公司一架ARJ21支线大型客机,分别从上海浦东机场和山东东营机场起飞,圆满完成首次加注可持续航空燃料(SAF)演示飞行任务,展现了加注SAF后两型国产商用飞机的良好飞行性能。此次两型国产商用飞机演示飞行所使用的SAF,采用了中国石化自主研发生物航煤生产技术。经过一系列技术攻关、装机验证工作后,该公司于今年2月获得中国民航局适航批准。
“我们正在实施‘科技突围’工程,要把着力点放在有资源有特色有优势的稀土、乳业、新能源等领域,在点上争取实现‘起跑就领先’,以点带面把科技搞上去、把产业提上来。
麻辣烤翅、鸡肉沙拉、鸡丝凉面……夏日时节,多样的鸡肉食品丰富着人们的餐桌。2021年,“圣泽901”“广明2号”“沃德188”等3个国产白羽肉鸡品种通过审定,打破了种源100%依赖进口局面。
6月5日,中国商飞公司一架ARJ21支线飞机从上海浦东机场起飞,圆满完成首次加注可持续航空燃料(SAF)演示飞行任务。 两型国产商用飞机演示飞行所使用的SAF采用中国石化自主研发生物航煤生产技术,原料来自餐余废油。
通过长期以来对石板滩生物群进行的大规模化石挖掘,团队于2019年新发现了一类大型的海绵动物化石,将其命名为“螺旋网格海绵”。 螺旋网格海绵化石的发现,表明前寒武纪存在非生物矿化的海绵动物。
“三夏”时节是粮食生产的关键时期,夏收、夏种、夏管决定着全年粮食的长势,集聚农民的期望,影响经济的发展。针对粮食生产,习强调,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实现粮食增产提质,建设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
该平台此次搭载了北京星辰空间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毫牛级氪工质霍尔电推载荷,该电推载荷将用于在轨拖车原理验证。纳星三号A星、B星是由清华大学和北京天链测控技术有限公司联合研制的2颗遥感技术验证卫星,将开展对地遥感成像、对地光学信标导航验证。
记者6日从天津大学获悉,该校生命科学学院康君副教授团队研究发现,辣椒中辣味成分主要来源——辣椒碱,可激活胃内抗氧化系统,预防酒精所致的急性胃黏膜损伤。
高考临近,考生如何科学饮食成了很多家长关心的问题。专家提醒,考生在备考期间,切忌盲目进补和过量饮用提神饮料,应保证睡眠、注意营养、适度运动。家长还应关注考生心理状态,避免将焦虑情绪传递给考生,多给考生一些正向鼓励,让其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高考。
在6月5日世界环境日到来之际,中国科协生态环境产学联合体在京发布2023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涉及水质基准、气候效应、生态系统、长江模拟器、船舶低碳技术、农林废弃物、
由浙江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科学家组成的联合研究团队,通过线粒体—细胞核协同演化研究,定位了新的长寿基因。
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柔性电子技术实验室张一慧教授课题组在国际上首次研制出具有仿生三维架构的新型电子皮肤,可在物理层面实现对压力、摩擦力和应变三种力学信号的同步解码和感知,对压力位置的感知分辨率约为0.1毫米,接近于真实皮肤。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在国际学术期。
中国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据统计,我国拥有高等植物39000多种,其中一半以上仅分布于中国;动物物种同样非常丰富,其中鸟类1500余种,是世界上鸟类种数最多的国家之一。
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打造深度融合科创生态——全国无党派人士考察团2024年度重点考察调研观察
近期,全国无党派人士考察团围绕“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科技创新生态建设”,在安徽开展2024年度重点考察调研。中欧体育最新地址
猜你喜欢
车漆养护知识养护
关于汽车方面的10个冷知识
你不知道的那些关于汽车的冷知识
维基百科是如何帮助保持互联网的开放性的 Linux 中国
898万左右、自主车、省油耐开性能和颜值双优
丰田海狮最详细配置参数介绍
奔驰历史简介 奔驰了解多一点
汽车标志大全及品牌简介(2)
20+组新能源汽车文案各领风骚
最纯粹的速度机器 Lotus路特斯品牌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