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哨人”你不要怕 阿桑奇们是美国抓不完的
2024-05-31 本站作者 【 字体:大 中 小 】
大家好,我是在观网陪您看世界的谷智轩。上周,英国高等法院作出裁决,允许将“维基解密”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引渡到美国。阿桑奇,著名的全球“吹哨人”,从2010年“维基解密”开始公布美国政府内部文件以来,就一直是美国政府欲除之而后快的“眼中钉”。现在这狼终于扑倒了羊,羊的下场可想而知。
这不禁让人思考,为什么一个揭露美国政府的累累罪行、为世界人民伸张正义的人,会落得如此结局?如果“吹哨”这种义举,只能换来牢狱之灾,那谁还会去飞蛾扑火,对那些只手遮天的霸凌者说不?本期《消化一下》就来聊聊,当今世界,为什么需要阿桑奇这样的“国际吹哨人”,又该如何来保护他们。
阿桑奇这个人颇有传奇色彩,1971年在澳大利亚出生,一岁时父母离异。母亲再婚时,发现新任丈夫与一个有染,这个的成员,须要把孩子献祭给组织,于是就带着阿桑奇和他弟弟四处漂泊,以躲避那个中了邪的男人。阿桑奇15岁时,已经跟着母亲搬了37次家,基本没怎么上过学。
颠沛流离的过程中,阿桑奇自学了电脑技术,少年时期就成为了网上有名的黑客,搞了个“跨国颠覆”组织,成功入侵了美国国防部网络信息中心的计算机。1991年,他在一次网络入侵中翻了车,被警方逮住,罚了2100澳元。之后,他开始走上“正道”,给政府和企业开发各种安全软件,有时候还见义勇为,比如帮助警方起诉制作和传播儿童色的罪犯。在此期间,他先后读了六个大学,系统地学习数学、物理、编程、神经科学、哲学,不过一个都没毕业。
在职场和学校的经历,让阿桑奇逐渐认识到,无论哪个领域,都由现有秩序的获益者把持。人类斗争的核心,无关左右与信仰,而是个体与机构。他起草了一份《统治就是密谋》宣言,认为恶政产生的原因,就是官僚沆瀣一气、暗中合谋、祸国殃民,只要切断他们的私通渠道,让合谋者无法交流,难以协调,其阴谋就会被瓦解,“解密”就是这场信息战的重要手段。阳光之下无阴谋——将政府的罪行大白天下,就是2006年阿桑奇成立“维基解密”网站的初衷。
“维基解密”跟“维基百科”不是一家,唯一的相似点就是名字里都有“Wiki”,也就是“What I Know Is”的缩写,意思是“我所知道的是XX”。在计算机领域,这个词指的是“可以大家一起维护、一起发表意见的网站”,其核心是“信息分享”。而“维基解密”分享的信息,就是那些政客、官僚的阴谋,而分享信息的“大家”,就是“吹哨人”。
“吹哨”,英语原词叫“Whistleblowing”,1986年才第一次被收录到牛津辞典中,详细定义为“组织内部人员发现所在组织参与有害社会的活动时,经过衡量,认为公共利益大于组织利益后,向公众告发的行为”。这个定义里有几个要点:吹哨人通常是组织内部人员;他们揭发的,是组织的行为;动机,是为了公共利益;做法,是把秘密公之于众。这就让“吹哨”不同于一般的“举报”、“爆料”。那些目的是流量、钞票,或者打击报复、斗小三的举报人,就不要往自己脸上贴金了。
组织成员有忠于组织的义务,但是为了公共利益,做出了损害组织利益的事情,事后也注定会受到组织的惩罚。这些惩罚,可能是金钱、前途,也可能是身家性命,甚至株连亲友。为了肯定他们的义举,保护他们的安全,许多国家都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比如说美国的《萨班斯法》、英国的《公益揭露法》、日本的《公益告发者保护法》等等。
但是,这些法律都没有解决一个问题:如果这些“吹哨人”揭发的是政府秘密,损害的是所谓的“国家利益”,保护的是全人类的共同福祉,那么谁,又可以从“国家”——这个现代社会最强大的暴力机器手中,保护他们?
“维基解密”网站的主要目的,就是能够让人安全地“吹哨”。作为一个全球性的“吹哨平台”,它首先提供了举报渠道,让全世界的公众,听到这些“吹哨人”的哨声。这可是件不容易的事,我们知道,有些国家不但可以不动声色地在国内监听信息、把控舆论,还能靠什么国际自由媒体、中立社交平台,在国际舆论场随便带节奏,让不喜欢的信息消失,甚至动用见不得光的手段,让信息源“物理消失”。
为了让网站存活下去、确保举报渠道畅通,“维基解密”把主服务器存放在斯德哥尔摩附近、一个地下几十米深的核掩体中,还在全球各地放了不知道多少镜像,明的暗的都有,实时更新,并挂出操作方法,鼓励世界范围内的志愿者复制和保存网站内容。自从“维基解密”公开了美国政府的文件之后,这个网站不断受到各种网络攻击,被各大互联网服务商停止服务。它能够存活至今、斗争不止,“命硬”是它最大的底气。
此外,该网站对信息的真实性做了一定审查,专门组织了各领域的专家,来研判信息是否属实,比如核实文件的格式、签名,分析内容上的可信度,研判伪造的成本、方式、动机和机会等等。有了这套程序,网站就可以为那些秘密的真实性背书,尽量让“匿名举报”,具有和“实名举报”一样的可信度。网站一旦公布信息,就会将信息来源的资料全部销毁,使他人无法追踪,用“匿名”来保护“吹哨人”的安全。
靠着这些手段,“维基解密”得到了许多“吹哨人”的信任,也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在成立的第一年,网站就宣称,收到了超过百万份来自全球各地的,时至今日,它存在数据库里的文件已达数千万之多,并且能以每天几十份的速度稳定“解密”。
然而,作为一个民间自发组建的组织,“维基解密”能够为“吹哨人”提供的保障,还是相当有限的。为了确保“吹哨人”和运营团队的安全,“维基解密”筛选、核实信息的过程,不可能对外公开,没有人能证明他们的“审核程序”是否真的可信、客观,他们揭露这些秘密,是否真的是为了“公共利益”。没有来源、不知动机、不明背景的“秘密”,哪怕不是伪造,也会让人觉得别有用心——不完整的真相,有时比纯粹的谎言更可怕。比如说,“维基解密”在突尼斯政变时,同步公开了一份提及总统家族贪腐情况的美国外交电报,为“阿拉伯之春”推波助澜,这背后有没有更深层的动机,不禁引人联想。
另外,“维基解密”虽然在保护信息上下了苦功,但在保护“人”的方面,能做的非常有限。即便它把工作人员的数量压到最低,只留了五名全职编辑、八百多个临时工和志愿者,但这些人的人身安全,仍然受到巨大的威胁。“维基解密”公布的第一份文件,内容是索马里武装领导人招聘罪犯,除掉国家官员,第二份是美军枪杀十八名平民,包括两个路透社记者。
可以说,从欠发达国家,到最发达国家,几乎每个政府里都有“维基解密”得罪过的“重要人物”。面对这些手眼通天的敌人,仅靠舆论支持,向“敌人的敌人”寻求庇护,可能远远不够。阿桑奇因为一起安全套破损引发的“案”,被国际刑警组织发了最高级别的“红色通缉令”。英国政府为了在阿桑奇踏出厄瓜多尔大使馆的那一刻逮捕他,昼夜不分地派人蹲守,花费超过五百万美元。享受这种“特殊待遇”的人,恐怕不是小势力,能够保得住的。阿桑奇曾在2015年向法国提出庇护申请,但法国政府以阿桑奇当时“没有面临危险”为由,拒绝了他的请求。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光是靠“匿名举报”,也无法完全保证“吹哨人”的安全。事实证明,那些强大的“密谋者”,就是有本事排查出泄密者的身份,“匿名”做不到真正“匿名”。一旦“吹哨人”的身份暴露,就会立刻招来各种各样的“灾祸”。
比如前美国陆军上校伊安·费舍巴克,他在伊拉克期间,目睹手下士兵虐待、羞辱战俘,甚至搭“人体金字塔”,向上级投诉没人理。于是一封信直接告到了共和党大佬麦凯恩那儿。事情闹大后,华盛顿的政客借坡下驴,立法禁止虐俘,还把费舍巴克树立成“军中良心”。但他本人却对这场“反恐战争”越发失望,还患上了PTSD,早早退zoty中欧体育役。今年年初,费舍巴克还打算放弃美国国籍,搬去欧洲生活,结果上个月死在了一家疗养院,享年42岁,家人连死因都不知道。
还有的“吹哨人”,是线岁的前美国国土安全部(DHS)职员菲利普·哈尼,在离家5公里的公园中枪身亡。哈尼在DHS干了15年,专门负责搜集信息,2016年退休后公开“吹哨”,指责奥巴马政府出于政治正确,要求DHS删除了超过800页嫌犯的信息,而这些信息,本可以阻止至少5起美国本土的恐袭。
出事前,哈尼曾与政府高官讨论重回DHS工作,还说要写一本书揭露“更多黑幕”,“一路爆料到11月大选”,然后就不明不白地死了。官方说法是,他“对着胸口开了一枪”,是自杀。我比划了一下,这自杀姿势好像不太合理。共和党议员也一口咬死,哈尼是被谋杀的,要求彻查。
说回到阿桑奇,就不得不提维基解密的头号“吹哨人”——前美军情报分析员布拉德利·曼宁。他曾曝出25万份美国外交机密电文,将关塔那摩虐俘丑闻公之于众。全世界这才知道,美军在中东滥杀无辜,连记者、小孩都不放过。“灯塔国”颜面扫地,转身以“间谍罪”重判曼宁35年,是美国《反间谍法》有史以来的最高判罚。进去是22岁的精神小伙,出来就是57岁的秃顶大叔了。
但曼宁大打“苦情牌”加“政治正确牌”,痛诉自己年幼时父母离异、酗酒,心理饱受创伤。又在狱中成了女儿身,改名为切尔西·曼宁,抱怨作为跨性别者受到歧视。2017年,曼宁赶上了奥巴马卸任前的特赦,入狱7年后重获自由。但这还没完,你以为拿到了总统特赦,美国司法体系就整不了你吗?美国法庭多次翻旧账,要求曼宁作证曾经泄过密。曼宁不从,又被关了进去,还试图在狱中自杀。
而曼宁案的关键证人——向美国当局揭发他的黑客亚德里安·拉莫,下场更惨,2018年离奇死亡,只有37岁。法医尸检后,也找不出确切死因。美国公共媒体NPR调查认为,穷困潦倒的拉莫,因为过量服药而死亡。但也有许多阴谋论推测,有人要借曼宁来扳倒阿桑奇。而拉莫生前曾后悔指证曼宁,有人怕节外生枝,灭了他的口。
事实上,美国政府对阿桑奇动过杀心,还被媒体捅了出来。2017年,时任中情局(CIA)局长蓬佩奥,点名“维基解密”是“非国家行为体的敌对情报机关”。帽子一扣,刀子就掏出来了。CIA高层甚至制定了将阿桑奇从厄瓜多尔大使馆里绑架、暗杀的计划,最后不了了之。光天化日之下,要从一国使馆中抓人,还是在盟友英国的地盘上,足见CIA自我膨胀到了什么地步。
其实美国早在建国第二年,就制定了保护国内“吹哨人”的法律,但这些法律,却不适用于“猛料很多”的情报界。直到1998年,美国情报机构才出台正式的保护“吹哨人”的规定。可荒谬的是,规定要举报人先报告直属上司,再向国会提交投诉,“我审查我自己”,不说毫无效果,至少也是形同虚设。前CIA雇员爱德华·斯诺登,在曝出美国大规模监听计划“棱镜门”时,就面临这样的两难抉择。他最终向英美两家报社提供材料,跑到了俄罗斯,至今仍被美国通缉。
而CIA对阿桑奇,可谓是咬牙切齿,又毫无办法。“维基解密”的爆料,既打击了CIA的公众形象,又妨碍人家干“脏活”。比如,CIA苦心打造的黑客软件——“7号保险箱”,被“维基解密”公之于众后,直接废了,而这仅仅是靠几个自备干粮的“志愿者”,就做到了。家贼难防的CIA,不除掉“维基解密”这个平台,谁知道以后还会生出什么幺蛾子。
另一方面,美国以“”立国,法律上确实拿阿桑奇没办法,唯一能使上劲的是《反间谍法》。但阿桑奇和曼宁不同,他不是美国人,“维基解密”的服务器也不在美国。和平年代,美国很难拿这部法律,指控阿桑奇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威胁。
但这不代表美国使不出阴招。如今,阿桑奇在厄瓜多尔驻英大使馆躲了7年,又在英国监狱关了两年半。上周,英国最高法院还是没绷住,同意美国引渡阿桑奇,条件是美方保证阿桑奇“不会自杀”。考虑到前面“吹哨人”的结局,这番“羊入虎口”,中途发生任何“意外”,一点也不奇怪。但阿桑奇要是真死了,只会进一步给美国糟糕的“人权履历”扇耳光。一个阿桑奇可能倒下,但“维基解密”不会垮,美国内外政策的“黑料”也不会绝迹,还会有更多人接过前人的哨子,揭露美国霸权的虚伪,和对“”的双标。
话说回来,仅凭“维基解密”一家平台,也是不够的。阿桑奇的事往大了说,是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如何协调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与个别国家利益的矛盾。维护全人类公义的“吹哨人”,他们的权益由谁来保护?一旦“吹哨”与美国霸权主导的现有国际秩序冲突,国际社会该如何应对?阿桑奇只是犯了美国的法,恰恰因为长期以来,美国的拳头硬,它的国内法就成了横行无阻的“世界法”。这样的“规则”、“秩序”,迟早会在“双标”中坍塌。
我的观点可能理想主义一点,那就是以联合国多边框架为基础,搭建一个中立而权威的“国际吹哨平台”。当然,这涉及许多现实的博弈,比如怎么照顾各国对国家安全的关切,如何保证“吹哨”机制不被滥用等等,我们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在关系到人类共同命运的重大问题上,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没有国家能够置身事外。
猜你喜欢
危机中的维基百科
2023年英文维基百科词条榜出炉ChatGPT 以 4949 万浏览量领衔
济南车友请注意:这11批次汽车零配件产品不合格!
吉利汽车品牌故事
汽车的冷知识全知道的绝对是老司机
汽车诞生以来最重要的10项发明 每一项都颠覆历史
市场监管总局启动调查收集电动自行车相关信息
维基解密创始人:由于政治形势未向俄罗斯申请庇护
世界问量最大的十个网站中国仅有一个上榜第一是它无疑
维基百科新增2000万读者